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Mar 27, 2020

宜宾李庄古镇·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攻略

千年古镇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千年古老小镇。在我国有“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之说。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李庄的美食】李庄古镇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黄三白”。
    1.)“一花”:指花生。李庄花生精选本地花生为原料,以盐浸泡,外表呈白色;采用多种中药配制的香料,使用传统工艺,经过10余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盐味火功恰到好处,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2.)二黄:“二黄汤”、李庄黄粑。
       1.》“二黄汤”:李庄的黄辣丁(学名黄颡鱼),为长江鱼中佳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个头10厘米长短,为红烧、火锅的上等佳肴;若与竹荪做汤,名“二黄汤”,为汤中极品。
       2.》李庄黄粑:用红塘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叶包裹蒸而食。色泽金黄、香气浓郁、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具有浓郁的芳香油味。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别有一番风味,为宜宾名小吃之一。如今李庄的黄粑,由单一的红糖甜味,改进为枣泥、香肠、腊肉、火腿十多个品种,做成比麻将牌稍大些的小块,用箬叶包裹,便于携带和保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3.)“三白”:白肉、白酒和白糕(白砂糖精制)。
       1.》李庄白肉:以生长8-10个月的猪为主.取其后腿上约3公斤的“三刀”肉为主料,即选料精。火候准,煮白肉讲究火候,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煮的过程中不时用竹签刺肉,以便使肉内外受热均匀。起锅后将肉放入凉开水中,以保持水分,为刀工片肉做准备。刀工实为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将2斤猪肉片成长20公分、宽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余片,堪称一绝。接着是配料,李庄白肉调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并舂成糊状,名蒜泥糍粑椒,再加上好酱油、白糖等调料,具有鲜香麻辣、诸味协调,达到添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境界。白肉已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之说。
       2.》李庄白酒:以本地高梁为酿酒主料,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后经存放和勾兑便可出售。李庄白酒有“李庄五粮液”美称,也是泡制各种药酒的基本用酒。
       3.》李庄白糕:主料是采用优质糯米经炒熟后,加进一些能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细的芝麻则称为“麻糕”。无论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软糯、入口化渣的特点,特别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买上一提礼品盒包装的李庄白糕走亲访友,那真是极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礼品。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成菜白肉把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李庄的古建筑】

    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庙宇、祠堂、民居四合院及众多的古街巷,有0.4平方公里的古镇核心保护区以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旋螺殿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等;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赏价值的禹王宫、天上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
     抗日战争时期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学术带头人梁思成先生将张家祠百鹤窗、旋螺殿、奎星阁、禹王宫九龙碑称为“李庄四绝”。
    1.)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位于李庄镇西羊街临长江边,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时,由张师德为首的张氏族人集资660两银子,从族人手中购得的大宅,为表达张氏子孙爱敬祖先之心,专辟为追远根本的宗祠之用。
    这座宗祠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它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上为正祠,下为厅房。祠内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页窗面上(每扇长2米,宽0.6米)都雕刻着形态各异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辩,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
    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这座张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门,雕刻工价都要14两纹银,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的一月俸银15两,其造价和工艺要求之高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时期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学术带头人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时为这样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赞叹,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文昌宫、奎星阁、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
    张家祠下厅房,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记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国玉级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辗转运到李庄,就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整整6年之久。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金陵大学、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多次文物科普展览,连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这使李庄人大开眼界,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外科研机构杀人、吃人的谣传。
    2.)禹王宫(慧光寺):★★★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书写的。“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所书。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个苍劲古朴、韵味独具。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名。
    禹王宫为抗战中迁驻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驻地。解放后为李庄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取《无量寿经》中“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之意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3.)九龙石碑:九龙石碑位于慧光寺内,高2.7米,宽1.3米,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中的神龙,除正中的一条外,其余八条均呈对称状分布的左右两边,每条龙均可从中仔细分辨出头、身、尾,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可以转动而不脱出的宝珠。寓意为大禹和河之龙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从此没有水涝灾害,造福万民、二说有九州江山一统之意。
   九龙碑还有一个传说,说在修建禹王宫时,外地来了个石匠要求参加禹王宫的修建。在旧社会,手艺人是分帮派的,外帮人不能随便入伙。这个外地石匠衣衫穿得烂,本地石匠瞧不起他,不要他入火。外地石匠没办法,只好在李庄附近一个农民家里做活。这个农民对他很好。外地石匠很感激,做完活要走时,送农民一块石头,对农民说:“这石头总有一天有买主上门买,钱少了你别卖。”农民对这块石头没多注意,搁它在敞坝边上,外地石匠刚走,禹王宫修完了。庙子修得很辉煌,可是殿阶上却差块精美的石刻,到处都找不到合适的,后来在这个农民的敞坝边上发现一块石头,一量尺寸,正好合适,翻过来一看,上雕刻有九条活灵活现的龙,四周云水翻腾,栩栩如生,给了农民很多银两把石头买下。这块石头就是九龙碑。梁思成说,如果将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比作王冠的话,李庄九龙碑就是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文革”中九龙碑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根据原样对损坏部分进行了修复还原。
    4.)东岳庙:李庄古镇内又一著名古建筑,曾经是同济大学工学部所在地。
    5.)魁星阁:★★★魁星阁位于李庄镇尾长江之滨凸出部位,建于清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原来的奎星阁在文革中被拆除,我们现在看到的奎星阁,是1998年在距原址100米处重建的通高五层仿古式建筑,与近在咫尺的南华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魁星阁位处江边,上下航行的船只10里开外即可看见,因此它具有导航的作用。魁星阁曾被梁思成赞为“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
    6.)旋螺殿:★★★旋螺殿位于李庄镇镇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该殿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始名文昌宫,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几代曾予以培修,至今保存完好。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旋螺殿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旋螺殿通高25米,呈八角形,进深、面阔均为8米。外为三重檐,内实二层,青色筒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屋面坡度平缓,宝顶及八个翼角的起翘均不甚高,比例匀称,线条柔和,风格独特,造型奇丽。内部结构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进行支撑。其主要特点:梁架采用抬梁支住法,较之一般同类型古建筑用层层爬梁重叠而上者,显得异常洗炼,斗拱结构,三檐即有三种样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区别,与宋、清两代官式结构迥异;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叠架成网目状花纹,并向右转至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上下三层找不到一根钉子,却异常牢固。
    7.)祖师殿:是当年同济医学院所在地。进入小巷深处蓦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门宇,旁边一棵老榆树,绿叶婆娑。进去就是四、五座乒乓球桌大小的石台,坐落在杂草中。当年同济师生就在此解剖尸体。曾经有位老乡爬到祖师殿看到下面的尸体,吓得滚下来。然后便传开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为了平息谣言,傅斯年决心举办一次科普展览。又由于当时整个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都迁过来了,所以最后办了无数的展览。展览轰动四方,重庆的大小名流都来参观。想想看,有一天把台湾故宫博物院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展览,会是怎么样的盛事吧。
     8.)栗峰山庄:★★★位于距李庄西南方约5公里处的永胜村境内,小地名板栗坳。栗峰山庄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是李庄望族张家所建私家大宅,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
  山庄依山傍水,从低向高分层建筑,因整个建筑群较大,形成多个四合院但又彼此相通,并以该院落的建筑时间、特点各赋其名。在大门个修有一个带有装饰性质类似牌楼建筑,与其本邻的一片房屋便叫“牌坊头”;右为“下老房”、“摇钱树”、“田坎上”;左为“戏院子”、“新房子”。沿牌坊头石梯拾级而上,过正厅房(现已拆除改建成永胜村小学校)再上为“坡高头”(其实是整个栗峰山庄的正堂屋),是整个山庄的中轴线。全山庄共计108道门,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数。一冲之隔的南北相对处,还各有规模较小的二座院落,南面的叫“八瓜碾子”,北面的叫“桂花坳”。三座建筑互为犄角之势,在建筑上各自独立又遥相呼应。
  栗峰山庄周围原有内、外两道砖石结构的厚围墙,将整个山庄严实地围成一座硕大的围城,可惜此围墙石脚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拆去修堰沟而全毁。除正大门“牌坊头”外,另在“戏园子”一方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咏南山”门,门楣上有浮雕石刻“三龙戏珠”、“五蝠呈祥”等,彩绘在各处房屋当头作装饰的麒麟、蝙蝠、喜鹊等随处可见,阶沿石栏精雕细琢,房瓦制作相当精美。为防止土匪盗贼的骚扰和抢劫,还有山庄内建有打造枪炮的红炉作坊,四周修有数个炮楼,有人夜夜守护。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人类体质研究所即迁驻这里长达5、6年。一大批知名学者如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劳干、梁思永、李方桂等和美国学者费正清、英国学者李约瑟等皆在这里工作和访问过,并在山庄上厅房举办过当时全国最高水准的文物科普展览,郭沫若等名流也前往参观。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把板栗坳栗峰山庄,作为川南民居的精典之作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并附有该建筑的平面图。1946年5月1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在离开李庄前,由陈盘撰文,董作宾题额,劳干书,傅斯年、李方桂、李济、董作宾、梁思成等50多个学者一起,在栗峰山庄牌坊头立了一块额为“山高水长”的石碑,碑名《留别李庄栗峰山碑铭》,以表达对李庄的感情。碑文说:“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小伙子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李庄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