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Nov 16, 2020

小山村里的乡村振兴路

2006年乡镇合并之前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本属于窎沟乡,是沟里最深最远的一个村子。由于交通不方便,村子发展缓慢,村里人过的很紧,直到2014年,沉寂很久的贫困小村庄开始出现了生机。

那一年,李培东正式当选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想起了以前的苦日子,他感慨到:“村里穷的大家都走不出去,现在却不一样了,村里摘掉了穷帽,城里人更山扎根来村子里,村里日不用外出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而今天发生的巨变得益于大家都坚守的一句话——只要有思路就会有出路。

对于村里的情况,村主任主任李存德最熟悉不过了,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边麻沟村的耕地基本都是坡地,好的年景还可以自己吃,但老天爷不照顾就会挨饿,在种地这条路上走肯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有想法的人就离开村子去外面打工了。

李培东就是外出打工者的一员,不过他还是回来建设自己的村庄,经过两年的酝酿,李培东觉得是时候了,他说:“2016年12月,青海省委提出了“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的发展理念。

经过村委班子的认真谋划,在征求了村民意见之后确定,要用村内的田地来开发乡村旅游观光。主要方向就是打造乡村划坏,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特色民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致力打造出一条依靠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增收的路子。终于村里成了花的海洋,且在2016年开张营业后景区游客达到3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了100万。

一个靠天吃饭的穷山村是如何变成如今城里人争相前往的美丽乡村呢? 经过几年的发展,李培东总结了三个原因:“村里富不富主要看党支部,还要大理发展村集体经济,更要激发村民潜力,让村里人动起来参与村里发展。 

在乡村观光的项目启动后,又出现了一些难题。比如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关键时刻李培东把多年积攒的八百万都投了进去并号召党员要带好头,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村民资源入股60万,同时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将产业扶贫的资金也被吸纳了进去。

李培东说:“群众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那是很难想象的。”村民李万仓两口子带头拆了家里的火炕,买来了新的桌子椅子,院子里种上了花花草草,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回想起农家乐刚开张的时候,李万仓还有些小激动。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了60家,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全村收入近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