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对于个人来说,是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对于国家来说,是“门面”,是主权的象征和体现。回顾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的变迁,可以看到,审批程序逐渐简化,制证水平不断提升,“含金量”越来越高。专家表示,中国护照只用了6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二三百年的成长路程。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和中国政府日益自信和开放的对外形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管理严格 办理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规定,中国护照分为普通护照、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普通护照又分因私、因公两种。其中,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下称普通护照)主要发给出国探亲、旅游、学习以及前往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使用,使用面广、持有量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护照发生过十余次版本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前、新世纪以来。每个时段的变迁都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副教授梁治寇表示,从管理体制看,上世纪50年代末,普通护照开始由外事部门转归公安机关管理。从内容看,护照文字印刷多为中俄文对照,是当时外交形势的直接反映。从制作技术看,护照需要手工填写,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改革开放前,出国人员主要为援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因私出国的绝大多数为归侨和侨眷,每年办理量不过几千本。在外交部原领事司副司长范振水看来,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关政治形势决定的。一些时段内,“出国管理处于‘三无状态’:受理无明确规定,审批无明确时间,管理无明确机构”。
“只跑一次”制度由国家移民管理局于今年5月1日起推出,将原来办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需要的制证照片采集、指纹采集、申请材料提交、面见核查、证件缴费等5个环节,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办理;同时还为5种紧急办证情形群众开通了快速办证的“绿色通道”。
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国家移民管理局下一步将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智慧移民出入境管理建设,拓宽网上办事范围;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简化申请材料。2017年,中国出入境人数达5.98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外出旅游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护照“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截至今年1月3日,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可免签、落地签前往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6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