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七载。他为官公正廉明,关心百姓,留下不少佳话。“在潍县任职期间,郑板桥的为官理念也渗透进他的艺术作品。在我馆藏品《竹石图》题款中,他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衣科红说。
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峭壁兰图》是郑板桥传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画面左上角是大面积的悬崖峭壁,于石缝间画兰草五丛,右下角画散石一组,兰花两丛。画面构图和谐灵动,兰花的出尘之美与峭壁的古朴凝重相得益彰。题画诗“峭壁兰垂万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人世不公的反思与追求平等的渴望。
“国画大师徐悲鸿曾赞许郑板桥:‘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他的诗文直抒血性,同情人民;书法独创一格,自称‘六分半书’;绘画师法造化,继承传统,多绘兰竹石,有‘郑兰’之誉。我馆收藏的郑板桥作品还有行书《修城记四幅屏》、郑板桥与高凤翰合作的《风荷图》等。”衣科红介绍说。
名家引领让潍坊书画创作蔚然成风。明清时期,潍坊书画发展迅速,或父子相承,或兄弟同艺,或同志研磋,逐渐形成以谭谟伟、谭汝霖、谭云龙、周克济等为代表的清代潍县画家群体,学者称之为“潍县画派”。民国初期成立的“同志画社”,培养了郭兰村、徐培基、陈寿荣等一批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潍坊市博物馆均有收藏。
修复文物
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他所著的《金石录》是金石研究的重要著作。从宋代的赵明诚,到明代的周亮工、清代的陈介祺,潍坊青铜器收藏与研究一脉相承。这里还是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仿制技术四大流派之一的“潍县造”所在地。如今,这门老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服务于文物保护与修复。
2018年11月,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在潍坊市博物馆揭牌。该中心位于博物馆二层,拥有十几名省级文物修复师,具备开展青铜器、书画、陶瓷器等多种文物修复工作的资质。
张然是一名“90后”文物修复师,2016年进入潍坊市博物馆主攻青铜器修复。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战国铜敦修复档案,“这是我去年参与的一个文物修复项目。铜敦从库房拿出来的时候,情况很不乐观。我们清理表面浮土,去除锈蚀物、土锈,对残缺部分进行翻模补配。”修复后,铜敦“脸”上的疮疤少多了,安上“假肢”后重新“站”了起来。
书画师孙聪是一位聋哑人,2018年获聘“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残疾人文物修复师。近年来,潍坊市博物馆与潍坊市聋哑学校等残疾人学校合作,聘用并培养残疾人进行文物修复,实现了文物修复与公益事业相结合。
为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潍坊市博物馆开发了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2017年6月,潍坊市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炫彩童年——中国百年童书展”,展览期间,仿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小人书等一系列儿童读物深受少年观众喜爱。
记者在潍博采访时,遇到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与潍博工作人员商讨“致敬大师——北京鲁迅博物馆藏现代美术大师作品展”的布展事宜。近两年来,潍坊市博物馆积极与国内各博物馆合作,引进和举办“齐鲁瑰宝展”“吴昌硕艺术展”“丰子恺艺术展”等各种临展、特展30余个,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