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蔡缨苏 闵玲艳)记忆中,腊月里就开始备起了年货。现炒的瓜子,手作的泡豆腐,聚齐邻里的杀猪宴,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响,崭新衣裤和压岁钱,挨家挨户拜年的喜庆气氛……这些都是浙江人过年时候的样子。随着过年方式的改变,浙江人的“年货”也不单单只局限于尝得到的美味,“旅行年货”也成为了浙江人春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打造舌尖上的浙江旅游商品
绍兴、丽水出新招把“年味”带回家
隆冬腊月里,居于绍兴一隅的安昌古镇早早飘出“年味”,街河如旧,腊肠、腊鱼和酱鸭常新,平时用来晾晒衣服的廊檐下、廊柱间,此时挂满了一串串红得发亮的腊肠,一只只风干的鳊鱼、酱鸭,成为暗香飘浮、撩人肠胃的长廊,家家户户为过年做准备,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腊肠是安昌最著名的特产,远近闻名,肉类选择肥瘦得当,每一口咬下去都是幸福的味道。据安昌古镇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萍介绍,现在的安昌腊肠已经成为老街上最畅销的伴手礼,腊月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腊肠产品,据估计去年一年腊肠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安昌古镇自推出旅游商品后,带来的产值每年有所攀升。据了解,安昌古镇去年一年旅游总收入达6000万元以上,其中腊肠、酱鸭等所占的比重较高。游客们除了关心旅游体验之外,较以往相比也开始更加关注将“年味”带回家。
临近年关是这些本土美味最畅销的时节,今年春节,丽水也推出了“丽水山耕家宴”套装,套装分为含腊肉、香肠、糕点、香菇等食材的干货套装和含土鸡、土鸭、土猪肉、时蔬等食材的生鲜套装,结合“家宴”这一元素,更好地契合了“年味”主题,营造出一种在家烧年夜饭,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氛围。
“将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转化为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商品,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将山水文化融入外化产品设计中,让游客不仅能把风景记忆带回家,也能将舌尖上的年味带回家。”丽水市农业发展公司市场部经理李硕说道。
不仅仅是安昌的香肠、丽水的农产品,浙江的各地市都有着自己所代表的“年味”美食,宁波汤圆、温州炊松糕、湖州酱羊肉、嘉兴粽子、金华火腿、台州食饼筒……将年货“装”进口袋定会随着时间的延续,促成旅游商品的不断改变和创新,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旅游文化。
非遗民俗正热、景区优惠不断
各地市春节奉上“旅行年货”
2018年,文化与旅游融合,诗和远方最终携手,这让“文化旅游”成为了更多人选择的旅游新体验。而正值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又是展现“年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自然成为了想要“旅行过年”游客的新选择。
在金华武义,“十八般武义过大年”系列活动是每年春节的重头戏。今年不只有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王宅农耕文化节等具有武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还有“村”晚过大年、稻草人艺术展、春节旅游文化节等活动,这些都是武义难得的文化“宝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武义每年都会推出擎大蜡烛、擎台阁、迎龙灯等非遗年俗活动。武义擎大蜡烛始创于明朝初期,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武义桃溪镇的东垄村、陶村都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在正月十四这一天,村民们抬着大蜡烛在全村巡游,挨家挨户送上祝福,祈盼开年风调雨顺。“这类民俗活动的延续,是对非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播经营更有效的途径。非遗项目无疑丰富了文化类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实现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转化,还能带动相关的保护、传承与国际化。”武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晓娟说道,她还表示,如果非遗年俗的展示能够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也能更好地实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