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洪江古城,总因诸多的尘事将心事搁浅。这次周末让我有幸却了心中那份长久末了的缘。初冬的湘西早已多了几分萧瑟和薄凉,早上七点半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就已从芷江跑到了洪江古城。洪江古城发起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解放战争时期。
明清时期,因“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得天独厚的水运地位,这里成为湘西南最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经营的洪油、木材,鸦片、白腊等名躁一时,是当时西南重要的商业都会,享有 “湘西明珠”“小南京”之美誉。古城在沅水与巫水交汇处,采用阴阳八卦理论和传统建筑模式,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层层而上,在山腰呈扇状铺开。整座古城与远处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穿过陈旧古老的木质牌楼,迎面便是“福全堂”药号,这斗大的三个字在白墙上清晰可见。两米见高的朱漆柜台正对店门口,后面是一排摆放整齐的青瓷药坛,高高的格子药橱陈列东西两侧。走至门口,即被掌柜一般打扮的男导游一个揖迎入店内。只见他含笑抱拳作揖的解说:“这里虽然是一个药店,但卖药不是主业,出售烟土(鸦片)却是真的。”说着一转身,随手指向右侧,只见宽大的货架上,摆放着一样黑乎乎的东西。那便是鸦片的成品,俗称“福寿膏”
随后又来到左前方的杨三凤商行,抬头见高墙上方一块青石块上刻有“杨三凤堂墙垣”的字样,简短几字明显的看出旧时古城的商人对自己产业已有了一种明确的产权划分,就相当于地界,这样的标记在古商城里几乎每栋古建筑都有。
出了这家店门,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街道拾级而上,在拐弯处遇见了“宋家巷” 。这是当时姓宋的商人聚在一起经营瓷铁业的经商场所,前面还完好的保存着当时的“协和瓷器店”。宋家巷是洪江以家族利益为中心,血缘体制经济的典型代表。联系到洪江地缘体制经济的典型——同乡会馆 的大量存在。可以说:洪江古商城见证了中国商业经济由血缘体制经济向地缘 体制经济的过渡与转型。
夹在高耸的封火墙之间的青石板错落有致,逶迤向前。古街曲折迂回,冲巷互通,蜿蜒曲折,深邃幽静,行人廖廖。迷宫一样的城内富商巨绅的宅第星罗棋布,宅第多为两进两层或两进三层名叫“窨子屋”的建筑,按“井”字构建,四周为青砖砌的封火高墙,屋宇青石垒脚,黛瓦灰墙,飞檐翅角,重楼叠院。
随意走进一个宅院,都可见古朴典雅,檐牙高啄,雕梁画栋。一些雕花窗下摆有四方的八仙桌,两把花梨太师椅,桌上摆有青花瓷的茶具,仿佛房子的主人刚刚离开。云纹花样的窗棂、格扇、精巧的门雕与栏杆,极尽婉转、飘逸,雅致中透着简朴。这些老宅第融合了徽派和江南民居的营造法式,又有显著的沅湘特色,令人感受着天人合一的和谐,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极致。装饰与构架尽显气派,无不体现出古商城的贵气与富有。白色墙体经过岁月风雨的侵蚀早已斑驳陆离,頹唐剥落,苔藓漫生;嵌满铁钉的大门,锈迹斑斑,印痕累累,破败陈旧。
一缕薄薄的阳光漏过天井,轻洒在天井中央长满青苔的石质太平缸上。太平缸可蓄水防火,兼观赏养心之用。它正面为鱼龙变化图, 是洪江商人最为喜爱的一幅图,寓意商海沉浮,变化无常。在流金淌银的商界,时时暗流涌动,处处充满挑战,贫富之间的变化犹如鱼龙之变,抓住商机,倾刻间可以暴富,经营不当也会千金散尽,一贫如洗。
鱼龙变化之道实为经商创业之道,富含了很深哲理,被 洪江商人奉为经商秘诀。“里仁为本”“家风清白”的字样也被洪商将其镌刻在门楣之上,可见昔日洪商也讲究仁德之美,信义之诚,儒商之道。建于光绪年间的美孚行是当时的洪江商业巨头梁湘帆所开的,当年这里除去销售洋油、洋火、及小百货外还收购中国传统的茶吐、丝绸、瓷器等土特产销往国外,就相当于现在的进出口公司。可见当年商贸之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