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景点 >
Nov 24, 2020

上善濯水 清新黔江(2)

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濯水,往往惊叹于全长658米的风雨廊桥沧浪桥,或折服于恍若隔世的“苍天有眼”地质奇观,而古镇老街那刻着“天理良心”的古碑,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千百年来,濯水经历了无数风雨,积聚了巴楚文化的交融和久远的华夏文明。来自各地的商户,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闪光的智慧和宝贵的人文遗产,“天理良心”道德碑便是其一。

此碑原本在古镇对岸玉灵山上灵应寺的前殿,石碑一米见方,碑面楷书阴刻“天理良心”四个大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如今,灵应寺遗址上残存的山门门额楷书阴刻“玉灵山”,门柱刻楹联“玉宇无尘望去皆松风水月,灵山有路游来尽圣域贤关”;明心台刻有“卓哉此台,妙景天开,清清泉水,涤去尘埃,借兹明心,好入蓬莱”等诗文。灵应寺毁败后,镇上居民出于对古碑和天理良心的敬畏,将其移至老街,作为他们世代秉持笃用的信条。

濯水人讲“天理良心”,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自觉。从前这里有一个名叫蒋良心的后生,父亲早故,他在阿蓬江上打鱼为生,细心赡养老母。有一天,他打起来一条特别大的鱼,背鱼回家后,母亲见了大呼“这怕是鱼神,若吃了怕是遭天打雷轰。”娘俩本都饿了,家里也没别的吃食,但母亲这样一说,良心也有不安,于是把鱼放进了屋后的大水井里。返回屋里,却发现米缸里满满的一缸米。娘俩深信是神鱼显灵了,于是把这条大鱼放回了阿蓬江。此后,良心打鱼总是颇有收获,他们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濯水人常说“做事要打天良”,这俗语里的“天良”就是天理良心的简化而已,意思是要敬畏天理、恪守良心。天理是指天下的道理和法则,也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良心指人的良知和善性。天理是他律,良心是自律。

明、清以来,濯水商贸极其发达,店肆林立,商贾如云,相继出现了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号等“十大号口”和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三大会馆,形成常年无间歇的“百日场”,与龙潭、龚滩并称“酉阳三镇”(濯水旧属酉阳),这里也成为了西南地区和土家族文明史上重要的商贸重镇。

古往今来,无论是濯水,还是黔江,无论是商号、游摊,还是古镇居民、赶集的农民,都秉承着“天理良心”的训条,诠释着古镇商业繁荣的密码。“通财鬻货、知机善道,厚积薄发、裨生益民,禁伪除诈、市贾不二,童叟无欺、天理良心”的《濯河坝商贾规条》;信字号绸布庄“买尺放寸,少寸补尺”的承诺;余家药房“人命比天大,药价不是价,有钱拿钱买,无钱说句话”的店规,都是见证。展柜里的“半边钱”“找补劵”,一张纸币撕成两半用,十里八乡都“通用”;柜台上一本赊账单,只见数额不见签名;“濯河坝讲堂”前有凉亭,武陵山区独有的开放式义学凉亭;红军善行感天地,古镇居民“草垫垫船渡红军”,都是写照。今天,濯水商会依然将“天理良心”这一古训写进商规;濯水绿豆粉名扬天下,只因制作者多加了“三两绿豆”;濯水老街设置良心秤,秤杆上翘、“立起”公平等等,都是传承。

清代濯水烟房钱庄所发行的濯河坝烟房钱票,是目前所见重庆最早的纸币实物。关于烟房钱票的认识常有误解,国际纸币协会创始人之一柏文先生所著的《百草集》将烟房解读为吸鸦片的场所,很多书籍文献也都沿袭这样的描述。直到2016年,柏老的弟子蔡小军来到濯水,无意中看到这枚古钱币,才发现先师著作中的失误,于是专门撰文写道“我们对这种钞票的理解都错了!在纠正之余,更应鞭策和自责!”

蔡小军的作为,不正是讲天理良心的一种学术态度吗?看来,“天理良心”这一信条不只属于濯水独有,而是更多人。

这不,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第一季》栏目组专程来到濯水,拍摄、推介和传播《濯水——大诚止于信》,让“天理良心”奏响了新时代,传遍了全中国。

孝在芭拉胡

“城在峡谷上,峡在城中央。”这是黔江“峡谷城”的形象写照,中国唯一,世界罕见。这条峡谷叫芭拉胡,它穿凿酉阳、插旗二山,绵延10公里,横跨七个地质年代,挑起黔江新城老城,融山、洞、峡、瀑地质奇观和土家历史文化于一体,谷宽80—100米,平均深度200米,最深切割500米,左右峭壁直立,两岸峰峦如聚,河水清澈见底,时而急湍胜箭,时而猛浪若奔。谷右山岗静穆的“柳孝亭”,仿佛在传颂着千年以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