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建(126—131)年间,黔江老城楠木坪(今城东街道南海城社区)还是涪陵县东北的一个小山村,村里居住着一对柳姓夫妇,膝下一子,取名映芳。映芳天资聪颖,性情乖巧,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龄,为人正直。久而久之,以其“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而闻名乡里,被涪陵县令推举为孝廉,以五官功曹候任岩渠县(今四川渠县)令。映芳还没来得及走马上任,父亲便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柳母常彻夜偷泣,以致双目失明,家境衰落如洗,映芳只得靠到酉阳山打柴,换取家庭用度,艰难维生。
百善孝为先。映芳的孝行,似乎感动了天地。一天早上,映芳来到酉阳山脚,遇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把他领到酉阳山中,指着一棵树说:“月伐一枝,足供母膳。”映芳依照老人的指点,砍回一枝售卖时,被一个行医的人认出是名贵的中药材沉香木,再查看结香的程度,树龄至少在千年以上,是沉香中的上品,于是高价买下。映芳屈指一算,这些钱省吃俭用,一月足之够也。于是,他遵从老者之言,每月只去酉阳山取一枝沉香木,从不贪多。他除了悉心服侍母亲,便或是自学诗书,或是教授蒙童,或是调和邻里,不时力所能及地解人急难,其贤德之声望,较以前更隆。
本初元年(146年),巴郡郡守再次推举映芳为孝廉,质帝下诏起用。但映芳秉持“父母在,不远游”古训,婉拒朝廷之诏,决心服侍母亲颐养天年。孰料天妒好人,就在这一年,映芳因为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草葬于酉阳山麓。
在黔江,“柳孝子”作为故事家喻户晓,作为德行竞相效法,作为文化经久传承。“柳孝”的内涵,不仅是孝,还有和、善、美。二十三年后的建宁二年(169年),涪陵县令赵台为映芳墓树碑一方,亲题“孝廉,重其行也,清节俭约,风励子孙”墓志,在墓旁修建“柳孝子亭”,朝廷为其谥号“庄敏”,在乡贤祠设位享祀。在民间,传因映芳的孝行感动了玉皇大帝,特派孝星化作老叟下凡指点迷津,化解他母子俩的苦难,人们把两山间的峡谷叫“遇仙峡”,2015年根据“大峡谷”的土家语音更名为“芭拉胡”。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黔江鹅池8岁女孩倪东艳弱肩担家计,服侍智障寡母而“感动重庆”;正阳44岁建筑工人黄敏十年如一日,照顾病残堂兄一家获评“重庆好人”;城东石城社区开展和顺、和美、和睦、和谐“四和社区”建设,涌现出程绍光、程祖全父子接力守护烈士陵园70年获评“中国好人”;全区大力弘扬“孝文化”,倡导家庭和顺、长幼和睦、社会和谐,两捧全国综治“长安杯”。
炫彩民族风
黔江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以民歌、民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清灵隽秀的黔江山水、人文、风情、歌舞融为一体,将原生态民俗文化“哭嫁、赶年、摸秋、赛龙舟”等习俗以及南溪号子、摆手舞、西兰卡普、抬石号子、薅草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地串联在一个爱情故事里,展现出鲜活的民族特色,曾先后在重庆大剧院、北京民族剧院演出,并走出国门,到巴西巡演,参加保加利亚第46届国际民俗文化节。
黔江,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风情绵延炫彩、源远流长。
《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即使在战争的环境下,也能歌之舞之,乐观向上。生活在黔江的巴人后裔,常以大山为伴,与艰辛为伍,被那叠障重岩,幽禁在世外。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红日取暖,肩挑背磨,以山歌为媒,以摆手舞相娱;黑夜,围坐院坝火塘,星星点灯,消减疲惫,哼小调传承,拥吊脚楼入眠。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以言传身教方式,原真地保存着自己能歌善舞的族性风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大板腔的歌词,便是黔江土家人以歌为伴的写真:
南溪山高两面坡,男女老少爱唱歌。
沿河两岸号子起,砸断幽幽南溪河。
黔江人寓劳动于娱乐,在生产生活、玩耍小憩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创造出了山歌、盘歌、哭嫁歌、叙事歌、儿童歌、号子、小调、福事和薅草锣鼓、夜锣鼓、歇后语、谚语等文艺形式。其对象之宽泛,手法之繁多,形式之灵活,特点之独到,总是让人目不暇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们在田间地头即兴创作了《承包歌》:
搞好生产责任制,田生黄金地产银。
农民田土放到户,家家粮食收得多。
在许多场合,他们都以歌舞为媒。朋友聚会时,会用筷子击拍,合唱《敬酒歌》,还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