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兹卡的朋友比星星还多,毕兹卡的美酒比山泉还甜,毕兹卡的道路上开满鲜花,毕兹卡的酒杯里斟满祝愿。嗬嗬嗬嗬嗬嗬也,不喝也得喝,嗬嗬嗬嗬嗬嗬也,大家一起喝,喝!
青年相恋时,他们口吹木叶,对着山歌,诉说衷情:
大山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响,只用木叶不用媒。
大山木叶青翠翠,妹要小郎攒劲吹,
几时吹得凤凰调,木叶就是大红媒。
大山木叶青又青,郎吹木叶试妹心,
要学画眉常年叫,莫学阳雀叫一春。
黔江人居吊脚楼,品酥油茶,喝摔碗酒,跳摆手舞,吼南溪号子,对木叶情歌,这或许就是黔江人外化于形的炫彩风情。
诗画武陵山
黔江武陵山主峰位于辖区石会镇。
古时黔江,山高路远,溪深涧险,却挡不住诗人的脚步。
于是,黔江武陵山便有了诗山、仙山的美誉。
武陵山主峰拔地而起,海拔逾千米,有“武陵峰万仞,突兀镇黔江”之说,寇准、黄庭坚、张之洞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辞章。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准高中进士,出任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县令。上任伊始,寇准外出考察民情,黔江就是其中一站。
一日,寇准来到武陵山下,顺着石梯爬过一道又一道陡坡,沿途沟壑深邃,丛林茂密,登临峰巅,已是傍晚。
脚下山峰耸峙、四面凌空,远处峰峦如聚、林海如波,那砂质页岩风化而呈万千姿态,似公孙相扶,如母子悄语,像夫妻絮语,若婆媳相亲,或背负竹篓,或手牵羔羊,仿佛八仙赴会,酷似唐僧取经,因势赋形,惟妙惟肖。薄雾缥缈,白云如絮,峰云相携,万千变化,清风徐来,含烟凝碧,奇峰隐约,云海翻腾,诸峰匿迹,山势欲飞。览此美景,寇准诗兴大发,即赋《武陵景》一绝:
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
举目红日尽,回首白云低。
登天梯,送红日,踏白云,《武陵景》抒发了他少年得志、雄心勃勃的心情。
相传,武陵山之名系唐玄宗李隆基所赐。武陵山曾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圣地,一度与贵州梵净山、四川峨眉山齐名,极盛时“远近缁流,奔赴不绝,香火之盛,殆甲全州”。
主峰的真武观,“武陵古刹”赫然。山脚的香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后山的天子殿,雕梁画栋依稀。
千百年来,迁客骚人、信徒香客纷至沓来,诗咏武陵山。明代无名氏的《武陵诗》与《武陵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生福地武陵山,峙立乾坤不等闲。
联峰落脚培金脉,玉笋冲霄捧翠盘。
一剑云横喷紫气,九天星彩映元关。
神功默默资民命,戛音传声四海沾。
清代邵墪的《武陵雾雨集句》生动描绘了“混茫一色,渺无涯际”的武陵景:
西风吹雨叶还飘(李洞),洒幕侵灯送寂寥(杜牧)。
薄雾崖前秋漠漠(灵彻),片云头上晚潇潇(雍陶)。
清代黔江土家诗人陈景星的《九日游武陵山》最为神似:
一笑登天上,群峰俯脚跟。
雨收山路滑,云起寺门吞。
晚清名臣张之洞登山而流连忘返,赞曰:“尚爱此山看不足,每逢佳处辄参禅。”
有诗就有远方。黔江古十二景中“武陵雾雨”“羽人烟鬟”即属于此,现为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志之一。
本版文图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