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第一次去湘西芷江,经过怀化县城榆树湾,走的是沈从文先生走过和写过的那条公路。榆树湾原属于芷江县。先生在《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中描述:
“榆树湾离芷江还有九十里,公路上行,一部分即沿沅水西岸拉船人纤路扩大改造而成。公路一面傍山,一面临水。地势到此形成一小盆地,无高山重岭,汽车路因之较宽大,较平直。”
↓民国湘黔公路
这便是著名的湘黔公路,1926年开始修建,1936年6月全线通车。湘黔公路起于沅水最下游、洞庭湖畔的常德,溯沅水而上,经过辰州府沅陵,到达沅州府芷江,再向贵州延伸,可通向云南和缅甸,它是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生命一样的交通线。
↓民国湘黔公路
当年的黄砂公路早已改建为水泥国道,又有沪昆高速公路经过芷江。从1970年代至今,芷江与原来属于它的邻县怀化中心,先后建成五条铁路,呈米字形通向东西南北,可见芷江为中南和西南之间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
沈从文还这样写芷江:“蔡锷护法军兴,云南部队既在这里和北洋军作战,结果遗下枪支不少。”
那些遗下的枪支,武装了民团和山匪,增添了湘西的匪患。而大西南最强大的滇军在芷江集结,又可知从云南到芷江有交通之便。
↓芷江县城
早在1253年元朝还没有建国的时候,蒙古汗国就派遣强悍骑兵,渡过金沙江,远征云南,消灭了古老而独立的大理国,控制了南宋王朝没有能力统治的云南,形成从西南包抄南宋的战略。
元朝建立以后,骑兵汹涌南下,在中南和东南与南宋军交战。1279年将南宋余部追击到广东崖山,最后消灭南宋。
为了巩固大西南,1281年元王朝修建云南至北京的“通京大道”。从云南取道贵州,顺舞水而下,经过镇远、芷江,再分两路下沅水,通长江,北去大都北京。
↓广东崖山之战南宋灭亡
明王朝继续扩建通京大道,从芷江通向大西南的陆路和水路更加通畅。沈从文乘车去昆明西南联大,所经过的公路便是通京大道的陆路一部分。湘黔公路延伸为湘黔滇缅公路,是国外抗战物资输入内地的唯一陆地通道。
其实当年南宋的兵力远远超过元军,如果占有大西南,而不是安居于临安鱼米之乡,局囿于东南一隅的抵抗,或许可以与元朝南北对峙。但是征讨西南必须具有强大的兵力和怀柔的政治,诸葛亮一生都未实现拥有全部西南的理想。
↓抗战的滇缅公路
20世纪的中国抗日战争,却因为拥有大西南战略纵深,凭借万水千山与日军抗衡,相持到战略反攻。为此,日军占领东南和中南之后,多次发兵进攻大西南,目标指向重庆。
日军实行从国外包抄的战略,从缅甸打到云南怒江以西,企图与东部日军合围重庆。有直接进攻长江石牌要塞的攻略,逼近重庆。
有从湘南和广西取道,孤军深入到贵州独山,甚至有小股日军进入沅水发源地的贵州都匀。还在西南门户常德与国军会战,企图牵制国军反攻云南。以上进攻都已到达大西南边缘,都被中国军队顽强抵御在外。
↓保卫重庆门户的石牌保卫战
一直到1945年4月,日本本土已经被盟军大面积轰炸,却仍然气焰嚣张,企图翻越雪峰山脉天险,攻占芷江,发动了雪峰山会战。史称“湘西会战”,日军叫“芷江作战”或“芷江攻略战”,我方又叫“芷江保卫战”。
沅水上游的雪峰山脉,层峦叠嶂,绵亘八百里。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处处为原始密林和陡峭隘口。如今在开发大旅游区。
雪峰山西麓的芷江,距离主峰一百公里。日军出动五个师团,外加两个旅团,兵力10万,战机130余架,从五个方向合围芷江。中国军队12万,加上后勤近20万。其中投入最精锐的新六军,从缅甸归国,从昆明空运而来,全副美械装备。中国军队抱定一战必胜的决心。
↓参战的中国军队